“报纸上可是说了,很多士子都没答完,但是不妨碍中举。”
潘秀才紧握着笔杆子,继续算了又算。
过了好一会儿,才在众人期冀的目光下,有些颓然地道:
“七十五分。”
“我这分数,今科是没法中举了!”
显然,他之前对中举也是有些期待的。认为做账房的自己,比很多人在明算科上有优势。
只是他到底小看了乡试的难度,尤其是那些在朝廷开设明算科后、就开始在数学上用功的人。
八十分和七十五看似相差不大,其实却差了几道很有难度的题。潘秀才看着西铭先生张溥的解答,才明白自己错在哪里。
不过在场的茶客是不知道这些的,他们纷纷安慰潘秀才,觉得七十五距离八十没多远。如果西铭先生估算得有偏差,潘秀才就有可能中举。
甚至还有人道:
“今科不行就下一科。”
“你今年能考七十五,三年后还考不到八十?”
“到了下一科,就不用和其他地方的人一起考了,一定能够中举。”
今年的南京明法科、明算科乡试,确切来说是南方乡试,整个南方完成分税制的地方,都被允许参加考试。
也因为此,江南乡试推迟才没有太多人有异议。因为外地学子,需要时间赶路。
这个人显然是认为参加的学子太多导致竞争压力大,以此安慰潘秀才。
不过潘秀才作为应试者,和众多秀才有过交流。他对这一科的内幕知道更多,摇头道:
“今年南方各省虽然都有人来,却大多来自四川、云南、贵州和湖广的战乱之地,是朝廷特许参加的。”
“江西、福建等地大多没完成分税制,根本没几个学子过来。”
“能和南直隶学子竞争的,只有浙江学子。”
“我连这一科都考不过,下一科缩减名额,更加没有机会。”
南直隶乡试的举人名额在150左右,按照朝廷定下的制度,明算科名额是这个数字的六成,也就是90名左右。
所以下一科的乡试虽然没有外省人参加,却会缩减名额,有可能更难考取。
其他人听到这番话,也是纷纷感叹。作为南京本地人,他们对西南边陲之地是看不上的,甚至有秀才去云贵等地冒籍。
但是浙江学子,那就不能忽视了。时任浙江巡抚吴尚默作为当今皇帝超擢的老臣,对执行朝廷的政策非常热心。
所以浙江有很多府县都完成了分税制,再加上距离南京很近,来南京参加乡试的学子,几乎不少于南直隶本地人。
不过即使如此,整个浙江和南直隶加起来,还是有一半府县没有完成分税制。这一科的乡试竞争并不大,否则潘秀才也不会尝试参与。
下一科考试时整个南直隶的分税制改革想必都完成了,而且会有很多人在数算上用功,到时更难考取。
想着这个未来,有的茶客感慨道:
“若是乡试也有恩科就好了,专门取用祖上三代白身的人。”
“否则咱们就是成了秀才,也考不过那些耕读传家的人。”
耕读传家这句话说着简单,却是大部分家庭都可望不可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