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这份表文在,谁都不能说韩王是被自己派往海外逼死的。对于安稳人心,可谓十分重要。
也因为此,对韩王的临终请求,他也必须慎重,和黄立极等人商议道:
“韩王请求让世子灵前继位,虽然与礼不符,却是为稳定韩藩考虑。”
“你们都是什么意见,觉得该不该准?”
黄立极早已思索过这件事,闻言当即回道:
“韩藩事务虽多,却远不如朝廷,不是缺了韩王就无法运转。”
“如今韩藩有长史、典军等官员各司其职,即使没有韩王,也能处理好韩国事务。”
“臣以为可按旧例让韩王世子守孝,待到守孝结束后,再继承韩王之位。”
这个办法完全是旧制,沿用也没有人说出什么。
但是朱由检却必须考虑,让韩王世子等待三年继位,会让他的权力流失,落入长史、典军等臣子手里。
说不定将来的海外藩王,就会像内地藩王一样,完全被官员困在牢笼里。
所以他内心是不喜欢这个办法的,思考之后说道:
“韩王身为臣子,允许以月易年,服丧三月出孝,继承韩王之位。”
“期间以世子身份秉国,用治丧委员会的名义负责一切事物,等到朝廷诏书抵达且除服出孝后,举行正式继承大典。”
“待到韩藩稳定后,明年入京觐见。”
朱亶眘的薨逝,是海外藩王第一次在海外去世。对他后事的处置办法,以后会成惯例。
理藩院对服丧以月易年不反对,因为他们如今也是这样。
让韩王世子在服丧期间秉国,他们也没什么意见。
但是对韩王世子何时继位,他们就有一些看法了。黄立极话题一转,说道:
“韩宪王陵墓在南京,其余韩藩诸王,陵墓在以前的封地平凉。”
“如今韩藩已被迁往海外,韩王薨逝后应该葬在哪里?”
朱由检本能地就想说在韩藩择地葬,但是在仔细思考黄立极的问题后,顿时认识到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在允许藩国设立宗庙后,如果再让他们在藩国择地安葬,那他们就彻底本地化,和内地断开联系。
反而是在内地安葬的话,会让朝廷掌握宗庙陵寝,增强这方面的影响力。藩国每年派人祭祖,也会和内地一直有联系。
虽然这种联系,有可能对地方带来干扰,藩王的陵寝也会占用土地。但是朱由检思考其中利弊后,还是决定将藩国的陵墓放在内地,下决定道:
“内藩君主,应该在内地设陵寝。”
“允许各藩扶柩回国,在故乡或两京建立陵寝。”
“同时允许在藩国宗庙附近设立衣冠冢,用于平时祭祀。”
“让韩王世子选择在南京或平凉安葬韩王,已故韩王的谥号,也由理藩院、礼部和宗人府宗正寺一起拟定,务必彰显出韩王的功绩。”
让理藩院和其它衙门一起制定一套办法,利用王位继承,加强藩国和大明的联系。
这本就是黄立极的本意,他是通过陵墓提醒皇帝,可以用此加强对藩国宗庙的掌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