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是刘理顺的提议,那就在苏松新区试行。”
“香山澳、香江岛和满剌加,可以仿照泰西城邦的制度试行一下。”
“如果效果良好,那就总结出办法向其他地方推广,在府和省试行。”
“若是能用掣签快速选出府议员、省议员,国会的建立就会大大加快。”
“朕期望那一天早日到来,君臣民共治天下。”
这个表态,自然让在场的臣子很是欣喜。
当今皇帝别的不说,对臣子、对士人那是真的尊重,就连君臣议事,都能坐下谈论。
对民众也一直放在心上,堪称一位仁君。
刘宗周之所以愿意帮助皇帝,就是因为他认为皇帝在践行仁义之道,得了尧舜和孔孟的真意。
尤其是“君臣民共治天下”这句话,在杨景辰提出之后,如今正式被皇帝确认。
这代表着臣子在重制礼乐中,找到了自己的地位。
提出这点的杨景辰,在官员中的声望陡升,很多人不再把他视为阉党和幸进。
或许是知道杨景辰对自己的威胁,首辅韩爌忽然道:
“陛下制定《大明礼法公约》,就是与臣民约定,立下共治天下的办法。”
“臣以为‘君臣民共治天下’这一条,应写入礼法公约。”
这个提议,让官员们很是欣喜。他们认为韩爌不愧是首辅,敢当着皇帝的面提出来。
如果这句话被写入礼法公约,以后皇帝想否认都否认不了。大明的臣子也能凭借这一条,获得和皇帝共治天下的权力。
朱由检当然明白这一点,知道这是改变立国根基的大事情。所以他虽然不反对这一点,却必须保证自己的权力。
所以他斟酌之后,说道:
“《大明礼法公约》制定,需要有个总则,把一些原则性的内容定下来。”
“朕看君臣民共治天下这一点,就可以写入总则。”
“在总则之中,确定君主、臣子和公民的权力。”
这显然是他的奇思妙想,仿照的是后世宪法的序言。
群臣一时跟不上,只能听着皇帝道:
“总则之中,首先要确定大明的性质,确定天子的地位。”
“朕以为可以这样写:”
“大明由太祖驱逐胡虏开创、成祖靖难奠定,皇位由其男性子孙继承之,遵循《大明继承礼法》。”
“不知这一句话,众卿以为如何?”
群臣揣摩着这句话,知道这是皇帝提出的条件。
既然要君臣民共治天下,那么自然要确定君主的权力。
大明皇帝的权力来源是什么?当然是祖上传下来的。所以皇帝确定的总则第一句话,就是确定太祖朱元璋有开国之功、成祖朱棣有靖难伟绩,所以他们的子孙能够继承大明皇位,获得治理天下的权力。
群臣中有对太祖、成祖不满的,但是对于这句话,却普遍不敢反驳。因为反对这句话,那就是质疑大明皇帝的合法性,是要掉脑袋的大问题。
而且他们对皇帝表态遵循《大明继承礼法》这一点,普遍非常赞成。认为这一句话,确实应该写入《大明礼法公约》。
然后,朱由检才在斟酌之后,继续道:
“大明皇帝与臣民共治天下,依照礼法治国,约定《大明礼法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