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一个屯田折冲府散落在岭西、安南、岭东等地,看似只有八万人,可算上他们身后随军的亲眷便有三四十万人。
在这三四十万人涌入的情况下,朝廷对于岭南道的掌控也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提高。
曾经岭西数十个土蛮羁縻州,如今被汉军解决大半,其它要么继续坚守,要么表示臣服,还有的则是选择逃入不适合耕种的岭西北部。
如果能继续坚持二三十年,届时就可以将岭南道的这些屯田折冲府裁撤,而有了耕地和家产作为寄托的这些屯兵,也自然不会选择逃离适应了二三十年的岭南。
想到此处,刘继隆对尚铎罗开口道:“蠲免岭南道屯田折冲府五年赋税,此外令李阳春继续增募屯田折冲府于岭南、岭西等处。”
“此次流配地方的逆民,若有罪刑较轻者,可在各处置屯田折冲府,数量由五军都督府勘定。”
“臣领旨。”尚铎罗领旨作揖,刘继隆随后继续看向众人。
尚铎罗见状,则是继续补充说道;“启奏陛下,今日辰时河北都督使司送来捷报,我军于九月十二日收复营州失地,契丹留驻营州四千余兵马尽殁。”
刘继隆并未因为此时而惊讶,毕竟河北、河东两道的汉军拥有火炮。
虽然数量不多,但打个被契丹占据的营州还是轻轻松松的。
“论功行赏,置兵五千留镇营州,于平、营二州间设屯田折冲府若干,调正军与屯田折冲府互为犄角。”
“朕闻榆关外有长道,然皆为滨海涂滩,不易行军。”
“若设屯田折冲府若干,以山石泥土填平涂滩,围堰抽水改为良田,则日更为便宜朝廷日后通往辽东。”
他根据自己的记忆,想到了辽西走廊在北宋初年形成雏形,而眼下距离北宋初年不足百年时间。
不出意外的话,由于全球气温变冷,海水倒退,辽西走廊已经从海底退化为了海滨滩涂。
只要自己效仿辽金两朝泥沙填海,哪怕不能将辽西走廊修补得如明清时那般宽阔,但通行军队去辽东还是没有问题的。
“臣遵旨……”
尚铎罗听闻刘继隆安排,对辽西不太了解的他倒也没有提出什么问题。
这个问题他完全可以抛给身处河北的斛斯光和罗隐,而不是靠自己在千里之外遐想。
虽说他带兵打仗不如安破胡、李阳春这群人出色,但他也知道战场上乱指挥是会死人的。
正因如此,他做任何事情都喜欢询问当地的官吏过后再行处置,这么做不容易立功,但也不会出错。
以他如今世袭降等的郡王爵和大都督身份,只要不犯错就是立功。
若非他能想通,他也不会在刘继隆收复关西后急流勇退,做些军队后勤的事情。
“诸卿可还有疑议?”
刘继隆眼见尚铎罗应下,目光便在殿上扫视起来。
眼见群臣默不作声,他这才缓缓起身,而群臣见状也纷纷在李商隐、刘瞻三人的带领下躬身退出贞观殿。
随着他们退出贞观殿,今日君臣常议过后的诸多政策也纷纷开始通过快马传遍天下。
对于科举改制的新政,关东及江南等处旧派学子虽然嗤之以鼻,但为了发展家族,他们必须成为官员。
因此哪怕再不高兴,他们还是做好了在官学学习的准备。
天下各县乡开始动工修建官学,而朝廷在关东诸道淤清黄河及运河等以工代赈的水利工程,也在极大程度上缓解了大旱带来的压力。
只要有口吃的,老百姓就不会造反,而洪武元年便在这种一波三折的情况下,艰难渡过了关东大旱的第八年。
“噼里啪啦……”
随着爆竹声不断在中原大地作响,洪武二年正旦如期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