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铛…铛…铛……”
洪武三年冬月初二,司空、检校同平章事、辅国大将军、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敦煌郡王张议潮薨,年七十七。
刘继隆令三省六部于乾元殿设追封之典,追谥张议潮为凉王,谥忠武,配享太庙,辍朝三日。
其长子张淮铨降等袭凉国公爵,其余诸子赐授银青光禄大夫。
随着朝廷的追封之典结束,张议潮薨逝的消息也不胫而走。
对于除河西外诸道的百姓来说,他们鲜少有人知道张议潮为什么会能得到如此高规格的追封。
不过对于河西的百姓来说,张议潮的逝去,仿佛预示着诸多河西籍贯武将的落幕。
“臣安西大都护、交河郡王张淮深,参见陛下……”
冬月十五,随着张议潮的丧葬结束,张淮深也在翌日寻到了刘继隆。
贞观殿内,刘继隆将手中奏表放下,显然没有休息好,眼底满是血丝。
他看向殿上作揖的张淮深,深吸口气叹道:“要走了吗?”
“如今寒冬,不如等到开春再走……”
他想留下张淮深,但张淮深却摇了摇头:“臣暂离西域尚可,但若是离的太久,恐怕西域不会安定。”
“若是陛下舍不得臣,臣可日后每三年回京述职。”
“罢了……”听到张淮深都这么说,刘继隆也不好留下他,更不希望他来往太过频繁,以免伤了身体。
“去吧,朕答应的事情都会实现,棉花的种子和五十万贯的军饷已经备好,等汝到了凉州,郑处自然会准备好的。”
“太子尚年幼,还需要从军、为吏四载方能摸清那些门门绕绕。”
“不必让他回来,在北庭先熬过这四年再说。”
张淮深闻言,顿时弓腰作揖:“谢陛下隆恩,臣谨退……”
在刘继隆注视下,他缓缓退出了贞观殿。
瞧着他身影消失在殿门,刘继隆闭上眼睛,长叹了口气。
翌日,张淮深在数百精骑护卫下返回安西,刘继隆并未送他,因为他始终觉得二人还有再见之时。
只是在他走后,刘继隆便鲜少再出洛阳城,只是专心在宫城之中处理奏表。
一个多月很快过去,随着洪武四年到来,刘继隆也在正旦新春的大朝会上,宣布了组建内阁之事。
内阁设乾元、贞观、宣政、紫宸、文思、武成七位殿极大学士,职官品秩正五品上,不设书吏等具体办事人员,以保证办事的机密。
内阁主要为皇帝汇集整理奏疏,按照事情轻重缓急给予意见,并负责内制敕令及诏书。
内阁大学士入选标准必须有军队基层从军经验,以及地方衙门的基层治理经验。
内阁的设置,代表大汉由单轨制变成内阁、三省六部及五军都督府的三轨制,政治上则是以内阁、三省六部的双轨制。
三省依旧维持“中书出令、门下审核、尚书执行的”法定程序,内阁仅作为“皇帝秘书处”嵌入。
日常的政务处理,依旧是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皇帝的传统流程。
诸如军国机密则是由内阁直呈皇帝并票拟给出建议,最后转中书门下省补办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