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内阁大学士以敬翔、张瑛、谢瞳、尚仲甫、郑公权、段巍、郭恕等七人为主。
七人中除谢瞳外,其余六人都是关西或陇右出身的学子,基本都有过在地方为官,亦或者从军的经验。
随着内阁建立,庙堂上的格局再次发生变化,虽然内阁并未分走三省太多权力,但也确实让人看出了皇帝改制的想法。
洪武四年七月,宰相刘瞻以其年迈为由致仕,刘继隆特赐其宅邸,赏钱三千贯,并命北衙六军护卫刘瞻返回家乡。
刘瞻去相后,刘继隆将河东的崔恕拔擢为相,以同平章事入南衙。
八月初五,国师悟真奏表朝廷,言其已经率部抵达金城,没卢丹增接受册封为吐蕃王,并在其治下五十六城修建五十六座寺庙,以此表示礼佛之心。
刘继隆得知后,旋即令陇右道及剑南道有司扩修驿道,并设立驿站通往多康治下五十六座城池。
因担心有司民夫不足,故此敕令没卢丹增发其治下百姓迁往修葺驿道,令有司每日发粮三升与当地百姓为工钱。
得知有粮食发出,没卢丹增倒也没有那么多顾虑,他还需要刘继隆扶持他统一吐蕃,因此便发差役十万,协助朝廷扩修驿道。
眼见清理天下僧道的前置条件完成,刘继隆于九月初二宣布废除天下僧道手中度牒,并将新的度牒科考制度与传法僧官制度宣告天下。
相比较对付世家豪强,整治天下僧道根本用不了多大力气。
刘继隆将天下僧道科考的日子定在了每年的佛诞节和玄元节,同时下令清理天下寺庙的耕地,将耕地回收有司衙门,依照遗留僧道发出相应口粮。
若三年内未曾获得度牒,则勒令其还俗。
敕令发出后,天下二十余万众僧道哀怨,亦或者苦读佛经,亦或者提前还俗,还有甚者则是准备去吐蕃闯荡。
纵使有僧道与其信徒不满朝廷作为,却也不敢直接反对朝廷,只能在背后悄悄抱怨。
如此情况下,朝廷将天下诸寺的耕地尽数收归,近六百余万亩僧道耕地的数量令人瞠目结舌。
这么多耕地,便是雇佣佃户都需要最少六十万佃户才能耕种,可以说是三名佃户供养一名僧道。
对于收回朝廷的这些耕地,刘继隆将其直接分给了耕种的佃户,并令有司及都察院巡察,若遇僧人威胁佃户勒还土地之事,即将僧人发配边塞,以屯户身份开荒。
随着有司按照朝廷敕令作为,很快便有不少僧人被发配边塞,其余僧众见状只能紧闭山门,更加刻苦研读佛经,准备在来年佛诞节中通过科考,取得度牒。
在他们的刻苦研读下,洪武五年如期而至,距离较远的僧众开始提前前往诸道治所准备科考。
当他们抵达各道治所并被祠部官员安排入住后,佛考也准时在佛诞节这日开考。
令所有僧众始料未及的是,佛考中的内容明显比唐代佛考的内容更为繁杂,除了主要的佛经外,更是还有冷门的《阴持入经》、《安般守意经》、《光赞般若经》等佛经。
在见到这些佛经内容时,不少僧人便已经泄了气。
科考结束后,许多僧众根本没有等揭榜就直接离开了道治,而当揭榜后,不少僧众更是心如死灰。
每道上榜者不过二百余人,可参考者却足足有上万人。
一时间,僧众气恼,甚至有冲击衙门之举,但很快都被举着大棒的州兵追上,三棍便将他们打回了高僧形象。
带头冲击衙门的僧人被判流配边塞还俗,而其余僧众则是被驱离。
随着佛道会考结束,具体的情况也被送到了洛阳。
“五千二百余人通过,稍多了些,倒是没想到还有这么多能将佛法精通的高僧真人。”
七月洛阳紫薇城贞观殿内,身着常袍的刘继隆拿着这本由祠部送来的奏表,十分满意的点了点头。
近三十万佛道,第一年只通过五千二百余人,这在旁人看来已经十分苛刻了,但刘继隆却觉得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