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如此,以容貌来说,便是他这位被渤海贵族称呼风仪甚美之人,也不免感到自惭形秽。
“辽东为汉家旧土,昔中原疲敝而无力制之,今中原强盛,合该回归中原。”
刘继隆开口便把裴颋想说的话给堵死了,裴颋只能硬着头皮道:
“下臣自登州往洛阳来,沿途见百姓安居乐业,然始终地广人稀。”
“下臣虽未曾去过河北,但河北诸镇交战多年,想来与河南相差不大。”
“下臣以为,天朝刚刚结束战乱不过六载,百姓安居乐业下,实在不宜大动干戈。”
“更何况辽东苦寒,中原百姓恐怕难以忍受,届时只怕耗费天朝国力。”
“不若等天朝地广人稠时,再将辽东收复如何?”
裴颋一路走来,算是明白了大汉的底蕴。
不管是比拼国力还是武力,渤海国似乎都没有胜算,因此他只能寄希望于自己能够说服刘继隆。
不过随着他话音落下,刘继隆的语气却亦如刚刚,没有半点波澜。
“天朝产有棉花,胜棉布皮绒百倍,便是迁徙河南百姓迁往,百姓亦能忍受苦寒。”
“更何况,河南、河北百姓千万,又有河东三百万百姓,只需稍稍迁徙几十万人进入辽东,便能将辽东占据,何至于影响三道民生?”
“更何况朝廷收复辽东,所图乃是驱逐奚部与契丹,此策于渤海、大汉皆有所利,大使何以阻拦?”
“依朕所见,莫不是渤海王不舍辽东,妄图鸠占鹊巢不成?”
棉花和北方充足的人口,这便是刘继隆敢于收复辽东的底气。
裴颋若是想以此来说服自己,未免过于异想天开了。
“朕准许渤海王迁渤海之民北上,待朝廷迁徙辽东百姓安居乐业后,商贾也无需冒海浪风险而行商,只需要在陆地转搬商品即可。”
“此外,朝廷手中棉花亦可输入渤海,使渤海百姓不再畏惧严寒。”
“待朝廷开垦辽东耕地后,亦可输粮北上,缓解渤海粮秣之难。”
“再者,届时朝廷将奚部及契丹驱逐,渤海便无需在扶余等处备兵数万,所节省钱粮,皆可用于兴修水利,造福民生。”
刘继隆说了许多对渤海有益的事情,但这些都不是裴颋和渤海君臣担心的事情。
渤海君臣最担心的,主要还是大汉在辽东站稳脚跟后,继续向东北侵占渤海土地。
尽管这看上去很遥远,但却实打实存在,不得不防。
因此面对刘继隆这番说辞,知晓自己无法说服刘继隆的裴颋只能叹气作揖:
“若是如此,臣只能派快马返回龙泉府,将陛下所想尽数禀告吾王乐。”
“如此甚好!”刘继隆微微颔首,他从没想过不战而屈人之兵。
哪怕渤海国真的退让,他也会想办法在东北打一场规模不小的战事,以此来威慑新罗、室韦、日本等国。
这个战事可以是对渤海,也可以是对契丹和奚部,总之这场战事是不可避免的。
只有打疼其中一个,才能让其他国家见识到大汉的实力,维持住东北亚的和平。
此外,如果能让新罗和日本见识到大汉的实力,这则更方便刘继隆从新罗手中获取耽罗岛(济州岛)、佐渡岛。
前者作为中转,后者则是用于开采金银矿。
掌握这两个岛屿后,再进一步干涉日本内政,日本本岛东侧修建中转站,以便日后舰队前往美洲获取新作物。
刘继隆记得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的时候,日本就曾经在西班牙人的帮助下,造船横渡太平洋并抵达墨西哥,然后又从墨西哥出发前往欧洲,最后返回日本。
尽管耗时较长,但也说明了此事的可行性。
届时刘继隆准备分别向东西派遣舰队,只要能带回美洲的诸多作物,西南和西北的许多山地就可以利用起来,地方矛盾将大大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