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高声鼓励着同伴们。
自从村里实行集体生产后,妇人们头一次有机会参与生产管理。
李秀兰因为做事麻利、头脑清楚,被推选为临时带头的。
“秀兰姐,你说咱们这么干,秋后真能多分粮食吗?”
一个年轻媳妇小声问道。
“那当然!”
李秀兰信心十足。
“你看山东东昌府试点的地方,那边的人都说,产量至少能比往年多三成。”
“集体干活,能用上更好的农具,修更好的水利,还能互相帮衬。”
她抹了把汗,望向远处正在修建的新水渠。
那是县里派来的工匠和村民们一起修建的,完工后能灌溉上千亩旱地。
在过去,这样的大工程想都不敢想。
顶天不过是哪家的地主老爷组织几十个人修一修水渠,还只能是地主老爷自己家的田能用。
现在,大家都能用上这些水渠呢。
这边的情况也没出人意料,青石子倒是明白,越是生产艰难之地,反而越能推广的方便些。
反正大家都种不出什么名堂,倒不如跟着红袍军干,至少能不饿肚子。
山西的一个小山村里,情况却不太乐观。
“凭什么把我家的好地和张老五的薄田算一块儿?”
青石子抵达的时候,正好碰见这一幕。
陈二狗怒气冲冲地在村口嚷嚷,身后跟着十几个同样不满的村民。
当地民部官吏耐心解释。
“集体生产就是要取长补短,好地薄地一起种,按劳分配......”
“放屁!”
陈二狗打断他。
“我祖上留下的好地,凭什么让别人沾光?”
“还说咱红袍军心里只有百姓。”
“你们这些当官的,就是变着法子盘剥我们老百姓!”
人群中响起附和声。
尽管民部官吏反复解释集体生产的好处,但像陈二狗这样固执的农户依然不在少数。
他们宁愿守着自家那一亩三分地,也不愿尝试新方法。
这样的变化青石子也不曾意外。
自古以来,田产都是老百姓的命根子。
一块好田,要祖祖辈辈养出来的。
他深吸了一口气,看着这片风沙遍地的黄土,喃喃开口。
“里长,他们当总归会明白的。”
“等集体生产完成推广,接下来,我们就能开始真正的远洋了。”
转机出现的突兀,一场持续半月的大旱席卷北方,平原县的庄稼眼看就要枯死。
李老汉蹲在龟裂的田地里,老泪纵横。
“完了,全完了......”
他喃喃自语,手指颤抖地抚摸着干枯的麦苗。
他们不是没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往年遇到这种灾年,除了等死别无他法。
尤其是昔日在大明朝廷里遇到这样的情况,更是让人绝望!
:<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手机版:<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