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股温煦的热流伴随着轻微的酸胀感,顺着脊椎蔓延开。
李源紧绷的身体微微一松,紧皱的眉头稍稍舒展开。
“啊”他忍不住发出一声低低的喟叹。
马淳手下不停,声音平稳:“失衡则病。阳亢则燥热狂乱,阴盛则凝滞寒痹。寒热失度,气血不畅,疾便从内生。这‘后门’之火毒积聚,便是一例。”
“治病求本,非一味以猛药‘镇压’那火毒便能长治久安。或导之,或引之,或补其不足之地,泻其过盛之处,使其水火相济,阴阳相抱,复归‘中正平和’,不偏不倚之道。病根自消,疾痛不再。”
“一味强攻,看似一时痛快,实则埋下更大祸根。”马淳又取一针,刺入另一穴位,“如同这朝廷,这天下。”
李源身体的痛楚被源源不断注入的温煦感安抚着,脑子也比刚才清醒了些。
听到“朝廷”“天下”二词,他眼皮猛地一跳。
马淳的针稳定而精准,“世间万相,运行自有其道。譬如大河奔流,有主脉,有支流,有蓄水之湖泽,亦必有疏导之堤堰。其力,有刚猛,有柔韧;其位,有高有低;其势,有疾有缓。”
“若只求主脉浩荡,不容泥沙淤积,无视支流丰枯,强自裁削或堵塞,势必冲决堤防,酿成滔天大祸。”马淳眼神沉静地看着李源,“反之,若放任肆意,全无规制,泥沙淤积,侵占河道,则主脉亦会断流干涸,百川乱涌,祸害周遭。”
马淳何等聪明,当然知道这李主事也卷入了‘皇嗣案’当中。
此人看似是在抱怨勋贵们的贪得无厌,其实还是在为自己这一帮人开解。
意思很明白我们之所以这样做,不是因为我们这些人坏,而是在纠正朝廷的错误。
“为医如此。为上者,何尝不以此为鉴?”
“‘和’非表面一团和气,而是各安其位,各尽其职,相互制衡,力往一处使。‘衡’非僵硬死板,乃是刚柔相济,张弛有度,顺应大势,引而不发。”
“需疏,需引,需调节,需补益不足,亦需抑制太过。使其力有可用处,权有节制处,心有所安处,这才是长治久安之基。”
李源张着嘴,马淳这番话如同醍醐灌顶,又如同锐利的针,刺破了他心中积郁多年的迷雾。
他那些愤怒、委屈、不得已而为之的苦楚,在这番关于“平衡”与“中正”的医道天下论面前,似乎变得有些狭隘了。
他一直以为他们这些“清流”是在对抗贪婪的勋贵,是在“拨乱反正”。
可是“拨乱反正”本身,似乎也是一种对既有状态的强力打破。
打破之后建立的,就真的只是他们想象中的“正”吗?
这“正”与“邪”,这“好”与“坏”,是否本身就是一种失衡?
马淳的话语里没有站队,没有评判勋贵或者清流的好坏对错,他说的是一种更根本的、更宏大的规则。
他们这些寒窗苦读,以为自己秉持公心,用些见不得光的手段对抗勋贵的官员所求为何?
仅仅是为了扳倒那些他们认为腐败的勋贵,让自己这群人上位吗?
李源的心猛地一沉。
他那些账目上的手脚,那些克扣的口粮,那些截留的料款即便冠以再冠冕堂皇的理由,追根溯源,不正是一种为了对抗“勋贵之过”,而采取的另一种“过”?
一种打破原有平衡的手段?
打破旧的平衡,建立新的平衡可这新建立的,真的是他们口中那个理想化的、纯粹的平衡吗?
他们似乎从未认真思考过这个“新”的根基,以及那过程中流下的血汗和付出的代价。
他们更像是在用新的混乱和不公,去取代旧的混乱和不公,只因这“新”的暂时打着自己认可的标签?
冷汗,比之前身体痛苦时冒出的更多,湿透了李源的后背。
他感觉肛门处的火辣疼痛在马淳的针下退却了大半,但更深沉的冰冷,从他的心底蔓延开。
他输在哪里?
他和那些他所效力的、志同道合的人,究竟输在哪里?
就在这时——
嘭!
诊室的门被推开!
一个高大的身影堵在门口,几乎遮住了门外所有的光亮。
那人穿着皂底红边的飞鱼服,腰间的绣春刀并未出鞘。
他脸上没什么表情,目光锁定在李源的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