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家庄,人烟寥寥。
据说五十年前的辛家庄,有着三百多户人家,两千多口人,而这三百户人家,还全都是辛家祖上的佃户。
只不过,后来经过了宋太宗征蜀、大江(即长江)洪水泛滥、王小波起义等等天灾**导致的人口和田地的损失,再加上五十年前辛家大房和二房离开的时候带走了不少佃户,辛家庄便冷清了下来。
三房留下来的,也就是秦歌的祖父,而秦歌的祖父在一次大江洪水之后,又分了土地粮食与佃户。
佃户自由了,在王小波起义那会儿就全跑了,田地再度被淹没,又毁了不少。
渐渐的,就只剩下了如今的十六户人家,三百三十七人。
人不多,也不少。
只不过,全都是苦哈哈,每日都是天明而作日落而息,除了农忙时节,少有聚在一起的时候。
至少,秦歌穿越过来这一年,还真没和辛家庄的其他人有什么来往。
回到家里,辛栩已经做好了飨食(下午饭),这是一天的正餐,也是最后一餐。
此时的人们,除了达官贵人,都是一天两顿,朝食和飨食,过了申时便不吃任何东西了。
吃过饭,辛栩再次出门,一个人负责二十六亩地,即便有十亩地在轮休,也是相当繁重的活儿。
秦歌看了看书,但不知道怎么的,就是心烦意乱看不进去,索性合上了书籍,朝着田间走去。
即是散散心,也是想帮兄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夕阳西下,田地间人影无数。
黯淡的光芒下,田地间的人,却还在加班加点的忙活儿,忙着除草,忙着翻地,忙着很多很多琐碎事。
“兄长,我来帮你!”秦歌远远的喊道。
辛栩旁边,一个消瘦至极的汉子抬起头:“呵,六哥,我就说十一哥不是书呆子吧(称呼,宋朝时,哪怕老大称呼老二,也不喊二弟,而是喊二哥儿或者二郎,对女子也是车不多一样,老大称呼老二,不喊妹妹,喊二姐。),你还不信。”
第十九章
“三哥儿好!”秦歌朝着那消瘦汉子喊了一声。
“十一哥好!”李三儿笑着回应。
这人就是前番跟辛栩一起压着刘开去见官的李三儿。
李三儿其实也是个命苦的人,他娘生他的时候就死了,而后,他爹又在他十三岁的时候病死了,他老李家便只剩他一个人了。
辛栩本人乐善好施、心地善良,见李三儿可怜,当初便帮扶了李三儿几次。
好人有好报。
从那以后,李三儿便铁了心的跟着辛栩混了。
就拿现在来说,李三儿自家那些田地都还杂草丛生,却非要先帮辛栩把十六亩田地的活儿先搞定。
辛栩看着秦歌,眉头一皱:“十一郎,来这作甚,回去好生读书。”
秦歌摇了摇头:“已经酉时末了,这时候再读书,以后眼睛会瞎掉的。”
李三儿煞有介事的点了点头:“对,六哥,我也听老人家说过,傍晚不能太用眼,否则会得拿什么鸡蒙眼(即夜盲眼)来着,得了鸡蒙眼以后太阳落山就啥也看不见了……”
“就你懂得多!”
辛栩瞪了李三儿一眼,然后对着秦歌道:“也没多余的锄头,十一郎你就先把这些草弄到田地外面堆着去,过两天干了好烧。”
等等……
烧?
秦歌愣了愣,他这才想起,即便到了大宋,精耕细作的程度也不远远比不上后世。
甚至于,可以说精耕细作的真正成型是在明朝,是在《农政全书》出书的那段日子。
而田地里面的杂草,按照后世农村精耕细作的方式,斩碎了之后用来淤(这个字的正版老子不会打,将就吧)肥是最好的,烧了之后回土,反而是下乘手段。
尤其是家里有头牛,杂草配牛粪,淤肥之后,肥力绝对比单纯的使用粪便好,可以说是肥力盎然啊!
想着这些,秦歌便打算改变一下。
“兄长,我在书里看到过,说是草不能烧!”秦歌一边去抱杂草,一边朝着辛栩开口道。
“哦?书上还写这些?”辛栩有些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