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近百年来学宫或是帝国最振奋人心的事情,让无数学宫的学生看到真正的希望。
自学宫建立以来,一直标榜的就是练就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只是历代皇帝的不重视,让学宫的学生们进入仕途进入朝堂的人数极其稀少。
尤其是随着那位学宫祭酒在西疆无为峰被群起而攻之的事情发生之后,进入仕途的学宫学生更加少之又少。
这其中还是占据着大部分出身寒门,想要通过仕途改变自己命运的学宫学生,他们天生学习的就是北楼里面得扶龙术。
除了进入帝国朝堂和官场,实在是没有别的办法,而那些世家子弟,则是通过家族的关系,直接进入官场,或是不进入,去别的地方游历。
总之那段时间的学宫学生对帝国朝堂的态度都是极其低迷,没有应该有的那份想要通过科举改变他们寒门身份的**和激动。
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这种想法和念头,而是当时的皇帝陛下不太重视学宫里面走出来的学生。
又是因为三河世家对朝堂的渗透太深,占据着极其庞大的官署官位,让皇帝陛下想安排都没办法安排,只能无奈放弃。
而那些被三河世家渗透的朝堂官员,皆是以利益为主,自然而然不可能同意学宫的学生进入朝堂,对他们的势力范围有所蚕食。
种种原因之下,导致学宫最开始建立的那些年,根本没有起到学宫最初建立时的模样。
要说学宫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才能,那倒是假的,学宫出来的学生再不济都可以治理一方郡县,出任地方父母官。
毕竟能进入学宫里面学习的书生,都不是简简单单的读书人,必须要求其智力和能力,以及心智方面都是非常出色的人物。
显而易见的事情,朝堂内部的纷争,使得学宫的学生没办法通过科举进入仕途为帝国效力。
上面皇帝陛下作为决策者,又是有内外交困的局面,想要做出些改变都是没有任何办法,只能看着三河世家对朝堂渗透。
唯有等到玄宗皇帝继位之后,玄宗皇帝出自学宫,自他登基开始,就在思考如何把学宫的学生们都弄到朝堂上面。
一则是用来蚕食三河世家对帝国朝堂的渗透,保持玄宗皇帝陛下的那些微弱的皇权。
二则是学宫里面的学生确实非常的拥有才能和治国理政的高超手段,要想帝国越来越好,必不可免的首先要任用有能力的官员。
找不到其他官员,舍近求远的事情没必要做,玄宗皇帝直接看中了学宫这样存在几十年的地方,很适合给帝国培养人才。
便是通过些手段让学宫的学生们通过科举这种极其正常的方式进入朝堂,开始分庭抗礼被三河世家渗透的帝国朝堂。
只是说最开始确实有些憋屈,没办法,三河世家在朝堂的话语权实在是太重,那些朝堂官员对势力范围的保护程度让玄宗皇帝都有些瞠目结舌。
不过最开始的时候,总是千难万难,仝致远和李立青,以及项信他们就是这段时间走出学宫的高位者。
仝致远被玄宗皇帝看中,经过几年时间,作为排头兵在帝国朝堂和三河世家渗透的官员们分庭抗礼,直接拜为九卿之首的太常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