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对于匠人这个明显不符合实际状况的阶级地位,此时无论是民间还是庙堂,都不是很认可。
对百姓而言,无论是做农民还是做工匠,户籍都在农籍里,而不像做了商人那样,会被区别对待的划入‘商籍’。
而相较于几乎没有难度的耕作,百姓还是更向往掌握一门手艺,已作为家族世代谋生的传承的——技多不压身的道理,华夏人民早就想明白了。
至于朝堂,对匠人则抱着一种又当又立的态度。
——直接鄙视吧?
舍不得匠人的技术;
提高地位吧?
又觉得自己的逼格被匠人拉低。
因为提高阶级地位,意味着更高的政治权利。
一想到上朝时,身旁站着和自己同为千石,却一身汗臭的‘粗鄙匠人’,百官顿时感觉自己的逼格不复存在了···
所以对于刘弘地询问,田叔并不知道如何作答。
“臣以为,匠者,少府之根基,国之重器也;若无工匠之精妙技艺,则军无强弓硬弩、士无坚甲厚胄,而国无强军也。”
“故臣以为,匠者于国,实有百功,而弊无多···”
听着田叔含糊其辞的作答,刘弘废了好大的劲,才忍住继续提问的**。
——弊端无多?
刘弘敢打包票:哪怕把‘匠人对国家有什么危害’这个问题扔给朝堂,也没人能说出个所以然!
顶破天去,也顶多就是‘匠人多粗鄙,损汉官威仪’之类的扭捏之词。
工匠的阶级地位提升,是刘弘必然要做的;至于朝臣百官,或者说舆论的看法,则需要一点点去引导,一点点去改变。
暗自下定决心,刘弘便淡笑着望向田叔。
“朕以为,冶戟监令杨毅,公忠体国,无有私念。”
“如此忠臣,少府还当任用之,免荒其才?”
嘴上温声细语的说着,刘弘地眉宇间,却隐隐带着一丝强硬!
见此,田叔也只能是低头应诺:“既陛下看重,臣自当恭闻圣训。”
言罢,田叔便开始思虑起来——究竟把这个杨毅,安排到什么位置,才能完成眼前这位‘给杨监令加加担子’的要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