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振飞得了消息周末赶来,却差点连脚都插不进去,陆家的院子已经站满了人。
但邻居们也都是有眼力的,见陆家有正事,纷纷告辞离开,俞振飞这才能靠近电风扇。
他仔细查看了风扇的每个细节,又拿来电表测试耗电量,最后对苏世才说:"叔,要是能保证这个质量,部队可以先订一批。"
这话给了苏世才莫大的信心,当下就拍板决定将所有身家都投进去。
苏采薇跟陆庆平商议过后,将家里存折递给了父亲:“爸,存折里有几千块,您都拿去吧。”
老苏同志也没客气,但坚持要给女儿女婿算股份:"这钱算你们投资,以后盈利了按股分红。"
当然,股份不会落在他们名下,而是记在了闲庭和安安头上。
第二天,苏世才抱着样品去了商业局。
领导们见了也欣喜,开了介绍信让他去全国各地找原材料。
八月里,苏世才南北跑了一趟,最后寻到了合适的钢材,又通过港城的关系进口了更好的绝缘材料。算下来,成本比国营厂还低三成。
第一批一百台电风扇下线那天,整个巷子都轰动了。
还没等运到商场,就被闻讯赶来的人抢购一空。
部队后勤部来人考察后,直接下了数千台的订单。
问题也随之而来。个体户最多只能雇八个人,可眼下订单这么多,根本忙不过来。
商业局专门开会研究,最后特批:"正式工还是八个名额,但可以招临时工,配件可以外包给其他作坊。"
眼下正是知青返城高峰,回来的年轻人要吃饭要工作,可国营厂安置不了这么多人,各居委会都急得团团转。
苏世才刚放出招工消息,仁义巷居委会主任就一路小跑赶来,激动得差点绊倒:"苏老师,您这可帮了大忙!巷子里这些待业青年总算有着落了!"
很快,配件作坊在附近几个巷子建起来,三十多个待业青年有了工作。
街坊邻居对苏家人格外热情起来。
最明显的是陆闲庭。每天清早上学,总有邻居热情招呼:
"闲庭,刚蒸的包子带两个!"
"阿姨做了肠粉,尝尝鲜?"
少年总是礼貌推辞,有时推不掉,只能把吃食巷子里光洁石头上一放,然后拔腿就跑。
直到有天苏采薇在巷口看见这情形,笑着打趣:"各位街坊可别再喂他了,再胖下去他爸该让他加练了。"
大家哈哈一笑,这才收了手。
但平日里谁家做了好吃的,总会往苏家送上一碗。
两岁的安安正是喜欢探索世界的时候,每当他摇摇晃晃地出现在巷口,总有一群半大孩子自发地围过来,像小卫队一样护着他,生怕他摔着。
巷子里的老人也格外上心,坐在门口择菜时,眼睛总不忘往小家伙那边瞟。要是有陌生人进巷子,那就瞧得更紧了。
这天刘湘湘来这边看女儿丁思琪,还被一个眼神不好的老人盘问了一番,气得刘湘湘差点发作。
进了巷子,瞧见苏采薇一家这红火的样子,又从女儿那得知苏家开了厂子,登时恨得牙都咬紧了。
她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举报,后来得知苏家的厂合规合法,只能撕了举报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