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内,刘继隆坐在主位,手里拿着文册,仔细观看。
韩正可与崔恕不在堂内,只有高进达在等待刘继隆吩咐。
刘继隆手中手册,乃是入冬以来,他吩咐各县乡里统计,因饥寒而死的百姓数量文册。
长久之后,他将文册放下,长叹道:“今岁各道虽然没有因为饥饿而死的百姓,但因寒冷而死的百姓却不少。”
“诸道三千余七十八人……”
他说着今年入冬,因为熬不过寒冬而去世的百姓数量,高进达听后也颔首道:
“渭北和邠宁等处,已经从陇右分调了五百多名熟练的矿工。”
“按照工曹衙门所说,渭北和邠宁的矿区,若是能用上火药和矿轨、马车等物,产量兴许能翻上十倍不止。”
唐代煤炭,主要用于冶铁,而到了宋代,由于人口变得稠密,树林变少,加上煤炭利用范围变大,故此煤炭产量翻了七八倍。
到了明代,产量更是在宋代基础上,翻了三倍不止。
陇右得益于刘继隆指点,加上利用黑火药修路,开采深山煤矿,故此产量向来不低。
刘继隆想要在北方推广煤炭,原因除了为百姓取暖外,还有就是将煤炭价格打压下来,以此保障砍伐木柴的百姓变少。
就他此前在关内道行军打仗所见来说,关内道百姓砍伐树木的问题十分严重。
除此之外,还有北方党项和当地百姓滥牧的情况也很严重。
继续按照现在的情况发展下去,估计三百年后,河南地的沙漠,最少扩大好几倍面积。
更何况唐代的关内道起码还因为晚唐和五代十国的战乱而减少了许多人口,而今关内道和关中太平,人口绝对比北宋初年的关内道和京畿道要多。
任由百姓砍伐树木,估计三百年都用不了,河南地的沙漠便能形成沙尘暴,吹向中原了。
实际上,刘继隆想要借助晚唐余晖的温暖期,往河套的前套和后套尽量迁徙人口。
丰州和胜州人口并不多,面对几字湾的黄河泛滥,当地的人口根本不足以修建水利工程来分流、抵挡黄河泛滥,继而也就无法开发当地的荒地。
如果现在不开发,等到后续全球气温下降,黄河将变得更加泛滥。
刘继隆没有记错的话,随着汉唐修建的河套旧渠因为得不到修葺而被黄河吞没,加上宋辽金时期河套不算太平,最后蒙古人屠刀南下等等事件发生。
前套与后套地区的农业,彻底退化到了先秦以前的程度,甚至由于全球气温下降,北方降雨减少的背景,哪怕到了清代中前期,河套地区的农业也没有恢复到汉唐景象。
如果自己能迁徙人口前往前套和后套,将河套的唐徕渠进行修葺和扩建,那河套地区的农业生产也能得到稳定发展。
不仅如此,河套北部阴山与狼山的煤矿和铁矿也能得到利用。
想到这里,刘继隆对高进达说道:“关内道那边,告诉曹茂可以将流离失所的百姓迁往丰州和胜州,重新修复并扩修唐徕渠。”
“依靠黄河,只要将唐徕渠扩修并完善,多束水闸,不仅能将丰州、胜州的屯田恢复到开元年间的百万亩屯田,兴许还能不断扩张。”
水利工程对于农业十分重要,好的水利保障,可以让田亩产量增加一到两成。
明代后期,土默特部由于水利工程修建太少,加上小冰河期降雨减少而干旱,数十万众的土默特部分崩离析。
明明万历年间还能出动三万披甲骑兵入寇,结果等到明末清朝西进的时候,土默特部连三万男丁都凑不齐,被清朝顺手就当野怪收拾了。
倘若土默特部能多修水渠,多掘水井,保持俺答时期三万披甲骑兵的数量,清朝也不可能轻轻松松将漠南打穿。
虽说唐宋交际,不太可能有明末小冰期那般寒冷,但刘继隆还是觉得有备无患。
不趁强盛的时候多多修建利民工程,等到朝廷露出颓势,百姓的日子只会更难熬,开疆拓土亦是一样的道理。
不过开疆拓土,也得根据时代背景不同,选择好开疆拓土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