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迅速做出部署,派出塘兵追击唐军而去。
天黑前,高骈率军撤回江岸,率军乘船撤回江南而去。
张武得知后,派人清点了己方伤亡,便写下奏表,派快马往长安送去。
奏表送抵长安时,已经是六月二十日。
由于高骈派人带走了将士遗体,故此张武无法统计唐军死伤多少只是写上了“敌军死者,不下我军三倍”。
“此役,我军阵没七百九十五人,伤残二百一十六人,负伤一千二百四十人。”
“伤卒修养三月后,尽可归队……”
诵读完毕,赵英合上了奏表,而刘继隆也颔首道:“看来三川练兵也有成效了。”
“不过此役能如此从容杀退高骈,主要还是耿明出击迅速,部署得当。”
“换做旁人,不一定能有他这般迅速、得当。”
赵英闻言颔首,同时作揖道:“此役过后,高骈应该不敢再进犯西川了,他现在应该担心的是今年入冬后,如何抵挡我军南下。”
面对赵英的揣测,刘继隆没有直接回答,但答案是差不多的。
他之所以要等到冬季,主要还是因为冬季更方便北人南下。
虽说耿明与张武练兵九万,但这只是步卒,而汉军想要夺取三江在长江以南的州县,尤其是想要保住黎州和戎州,那必然少不了骑兵和马步兵。
汉军之中的骑兵和马步兵,主要以北人为主,而北人根本适应不了三川的夏季和秋季。
这个时代的三川气候,比后世还要更为湿热,几乎与华南三省的气候差不多。
对于生活在干燥地区的河陇骑兵而言,轻则水土不服而上吐下泻,重则因为燥热而患上热射病而死。
别说北人,就是此役中不少三川兵卒,都是因为战场湿热而突然中暑而毙命的。
三川出身的兵卒尚且如此,更何况河陇出身的兵卒。
选择季节和地域出征,还要观察气候变化,时节变化,这些都是将领该有的基本功。
想到这里,刘继隆主动开口道:“萧溝那群人有动静吗?”
“暂时没有。”赵英摇摇头,随即解释道:“毕竟我军这几个月都在丈量田亩,登籍造册,鲜有兵马调动,他们也比较警惕,故此没有重要情报,他们也不会主动传递消息。”
赵英说罢,不等刘继隆开口,便见有人走入了衙门中。
本该在同州驻扎的酒居延出现,恭敬对刘继隆作揖道:“殿下,这是节帅手书。”
刘继隆见状示意赵英,赵英则是变得沉默下来,随后将手书接过并递给了刘继隆。
刘继隆打开翻看,脸上不免露出笑意,接着说道:“不曾想,他还是个女儿奴。”
调侃过后,他看向酒居延说道:“稍后我手书两封,一封送给张节帅,另一封送给郑处。”
“今年凉州丰收,倒是可以拨十万石粮食与河西交易军马和乘马,凑不够数的就当拨给了。”
“谢殿下隆恩!”酒居延不假思索作揖应下,刘继隆见状则是示意他坐下,同时询问道:“这几日练兵可曾遇到阻碍?”
“未曾。”酒居延摇摇头,毕竟刘继隆调了一批接受过小学教育的兵卒给他,这些兵卒基本都能担任伙长或队正。
有他们的帮助,加上军中不断扫盲,兵卒素质越来越高,对军令理解能力也继而提高,操训起来自然不会遇到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