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状,萧溝便与二人谈起了如何书写奏表的事情。
半个时辰后,三人先后离去。
翌日,萧溝继续与那伪装樵夫的谍子通信,不过还是与上次一样,萧溝的信不到两个时辰便被赵英送到了刘继隆眼前。
一夜的精神气爽后,刘继隆拿着这份萧溝等七十余名臣子联署的书信仔细翻阅,嘴角玩味。
“他们竟在信中如此夸赞吾,倒是令吾自己都不好意思了。”
刘继隆将书信装回信封,感叹着萧溝等人为了让朝廷与自己和解,竟然把自己夸成了忠臣良将,郭子仪再世。
这信中内容,便是他本人都不好意思继续看下去了,总之只要意思到了就行。
“殿下,需要修改吗?”
赵英小心询问,刘继隆闻言摸了摸自己的八字胡:“那位至尊,如今东迁何处了?”
“据被策反的那些谍子交代,皇帝如今在郑州河阴休整,康承训已经率军把控住了武牢关。”
“不过眼下康承训兵马拉的太长,虽然可以依靠运河补给粮草,但府库之中早已没有钱粮,因此无法出兵收复洛阳,只能暂时依托运河防守。”
赵英话音落下,刘继隆轻声笑道:“他们缺粮,既然如此,那我们也得表表心意。”
“把这封信改一改,就说吾猜测天子东迁,必然缺乏衣食,故此在同州准备了十万石粮食,三千匹锦缎。”
“只是苦于朝廷偏见过大,担心船只被官军袭击,故此不敢送出。”
“若是朝廷和解,这些装满粮食的舟船,必然通过黄河送往郑州。”
他玩味笑着,赵英却尴尬道:“殿下,这会不会太多了?”
“多?”刘继隆轻笑:“具体起运多少,是我们说了算。”
“自长安往郑州去,这段黄河水文复杂崎岖,黄巢又占据了孟津关和雒水的不少舟船。”
“届时大不了就说大部分沉没于黄河,亦或者被黄巢劫掠便可。”
“你带我手令去找高进达,让他准备五千石粮食和二百匹锦缎就足够了。”
“是!”听到刘继隆这么说,赵英这才舒缓了口气,转身去寻找高进达去了。
在他寻找高进达的时候,罗隐却正在与高进达推荐出使关东的人选。
他恭敬站在高进达面前,字字斟酌道:“下官以为,若是派遣毫无出身的官员,恐怕会引起朝廷担心。”
“既然如此,不如以侍郎萧溝、员外郎陆龟蒙及韦庄三人为使,走河东陆路前往关东。”
面对罗隐的举荐,高进达微皱眉头:“这三人中,萧溝与韦庄都出身名门,陆龟蒙虽说世代簪缨,但终究不是名门,恐被轻视。”
“下官想要的,便是如此。”罗隐毫不掩饰道:
“陆龟蒙有大才,虽支持殿下,却也怀念盛唐,若是不让他被唐廷的官员轻视,他如何知晓殿下对他的恩惠有多沉重?”
“不止是陆龟蒙,下官以为,最好多派些出身贫寒、耕读传家的官员前往,让他们清楚我大汉与唐廷的区别!”
罗隐一句“我大汉”,瞬间便让高进达松动了。
他与崔恕不一样,更偏向李商隐的性格和政见,但即便如此,他们依旧希望刘继隆能以“汉室”身份来登基称帝,取代大唐。
若不是如此,他和李商隐也不会一个煽动陈靖崇去攻打汉阴县,一个去为刘继隆谱族谱了。
刘继隆不想是一回事,他们做不做是另一回事。
如今罗隐一口一个我大汉,如何能让高进达不欢喜?
不过对于罗隐,高进达还是暗中有些提防的。
如果不是罗隐的谏言,自家殿下恐怕已经在筹划攻打山南东道或河东道了,根本不会继续向唐廷服软。
罗隐的献策,可以说是为了大汉,但他更多是为了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