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时分,工坊食堂飘出阵阵饭香。
女工们三三两两坐在长桌前,今天的饭菜格外丰盛。
红烧肉油光发亮,青菜翠绿欲滴,每人还有一碗羊肉汤。
刘婶夹起一块肉放进嘴里,满足地眯起眼睛。“以前总觉得女子就该吃剩饭剩菜,现在想想真是傻。”
“我娘昨天还念叨,说我变了。”春杏小口喝着汤,“她说我现在走路都挺着腰,说话也有底气了。”
小桃端着碗走过来坐下,“我爹来信了,说家里盖了新房子,用的全是我寄回去的钱。”她顿了顿,“信上说,村里人都夸他有福气,养了个这么出息的闺女。”
女工们相视一笑,眼中满是自豪。
下午开工前,工坊门口排起了长队。
都是来报名的女子,有年轻的姑娘,也有白发苍苍的老妇人。小桃站在门口,挨个登记名字。
“识字的站左边,会织布的站右边,什么都不会的站中间。”
队伍中有个穿着补丁衣服的小姑娘,怯生生地问:“管事姐姐,我不识字,也不会织布,但我学东西很快,能收我吗?”
小桃笑着摸摸她的头,“当然可以。工坊里有识字班,晚上放工后可以来学。”
小姑娘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真的吗?我也可以识字?”
“当然。”小桃的声音很坚定,“咱们女子不仅要会挣钱,还要会读书明理。”
登记到一半时,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队伍末尾。是李秀才的妻子王氏,手里还牵着两个孩子。
“王娘子?”小桃惊讶地迎上去,“您这是……”
王氏低着头,声音细如蚊蚋:“我……我也想来找个活计。”她突然抬起头,眼中带着决绝,“我受够了每天伸手要钱的日子。”
小桃握住她的手,“工坊欢迎你。”
傍晚时分,朱幼薇在工坊后院见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访客。郑尚书拄着拐杖,身后跟着两个年轻女子。
“郡主,老臣厚着脸皮来了。”郑尚书咳嗽一声,“这是老臣的两个孙女,想请工坊收留。”
朱幼薇挑了挑眉,“郑大人不是一直反对女子做工吗?”
老尚书老脸一红,“这个……”他压低声音,“实不相瞒,老臣看了巾帼工坊的账册,这盈利比老夫的俸禄多十倍不止。”他指了指两个孙女,“她们读了这么多年书,总不能比织布的女子过得差吧?”
朱幼薇差点笑出声。她正色道:“工坊确实需要识字算账的人才,两位小姐愿意来,我们求之不得。”
夜色渐深,工坊里的灯火依然通明。新来的女工们在学习使用织机,琅琅的读书声从识字班传来。
朱幼薇站在院子里,听着这些声音,心中无比踏实。她知道,从今往后,杭州城里再也不会有人说女子不该抛头露面了。因为所有人都看到了,这些靠双手挣钱的女子,活得多么有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