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
突然,有人微微叹了口气,那声音中充满了无奈和感慨。
“如今这天下真的是大变样了,咱们以前的那套根本就行不通了。”
众人听到这话,笔尖微微一顿,呼吸也急促了起来。
毕竟他们都是位极人臣的大臣,在朝堂上摸爬滚打多年,岂能不知道这话中的意思?
这不仅仅是对舆论控制变化的感慨,更是对整个时代变迁的无奈。
然而片刻之后,他们便假装什么也没听到,又继续埋头撰写起来。
因为他们知道,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他们只能顺应潮流,否则就会被历史的车轮无情地碾碎。
因为他们都是饱学之士,才思敏捷,不消片刻,便各自写好了一篇文章。
随后这些文章被聚拢到了薛国观的手里。
薛国观大致浏览了一下,眉头却渐渐皱了起来,不住地摇头。
因为这些人写的文章虽然都在明开海一事,但用词实在是太过华丽了。
满篇皆是之乎者也,引经据典,文辞优美却晦涩难懂。
薛国观不禁在心中暗自吐槽:
这些文章,老百姓根本就看不懂啊!
开海之事,本就是为了百姓谋福祉,若百姓都不明白其中利弊,那这文章写出来又有何用呢?
不过这自然也难不倒他,紧接着,薛国观从中挑选了一些合适的、自己没想到的内容。
那些精妙的观点、有力的论据,都被他一一挑了出来,然后他重新组合这些内容,又融入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开始奋笔疾书,写了一篇白话一些的文章。
写完后,他又仔细地检查了一遍,确保没有错别字和语病,这才满意地点了点头。
然后薛国观将文章递给身旁的大臣,让其传阅。
大臣们接过文章认真地阅读起来,看完之后,都没有提出什么异议,纷纷表示认可。
最后,众人又乖乖地在文章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就这样,他们不只在奏疏上签了名字,还在明天将要发表的《大明日报》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那一个个名字,如同一个个坚定的承诺,承载着他们对开海之事的支持和决心。
做完这一切之后,薛国观这才缓缓站起身来冲着几位大臣微微拱手道:
“诸位大人,事已至此,还望诸位全力以赴。”
“明日之后,恐怕你我就会成为朝中大臣们攻击的对象,但还请诸位放心,因为陛下和太子是站在我们这一边的。”
众人听到这话,也只能对着薛国观拱了拱手道:
“薛阁老放心,我等知晓了。”
紧接着,薛国观当下吩咐一旁的侍从道:
“速将此送往东宫,让太子殿下预览,另外告知太子殿下,若是没什么问题的话,这便是明日《大明日报》的头条文章了。”
侍从听到这话,连忙躬身领命,双手接过文章,随后便匆匆离开了。
其他大臣看到这一幕的时候并没有感到惊讶,只是当做什么也没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