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妃刘莹闻言,立刻起身福身,感激道:“长公主殿下此举,实乃我等之幸,亦是京城女子之福!有长公主殿下带头,何愁女学不成?”
有了长公主的带头,京城不少世家和官宦人家,原本还在观望的,现在也对女学期待起来,纷纷动了送自家姑娘入学的念头。
毕竟,自家姑娘不仅能学到真才实学,提升修养,还能结识不少伙伴,这可都是未来的人脉呀。
就在黛玉忙着女学筹备事宜,与太子妃和于然每日商议得热火朝天之时,一封来自一等将军府的帖子送到了怡郡王府——探春的生日到了。
黛玉看着帖子,不由地一笑。自从回京后,她忙于府内事务和女学筹备,确实有些日子没能好好去瞧瞧姐妹们了。
于是,黛玉便和太子妃、于然告假一日,带着小嘉悦,乘坐马车前往一等将军府。
小嘉悦如今已是活泼好动,一路上好奇地打量着窗外,不时发出咯咯的笑声,给黛玉带来了不少乐趣。
迎春也从李家赶了回来,与黛玉、探春、惜春姐妹相聚。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姐妹们私下闲聊时,迎春悄悄地凑到黛玉身边,低声提及了家中的一桩大事——家里头正在给探春挑选夫婿的事儿。
“三妹妹的亲事,原本二叔是替她挑了个读书人,”迎春低声说道,“那家虽不是什么顶尖世家,但也算书香门第,瞧着人品家风都不错。可谁知,元春姐姐竟托人带话,给三妹妹挑了武将世家。”
黛玉挑了挑眉,没说话。
迎春又继续说道:“本来呢,三妹妹也觉得二叔挑的那个人不错,至少稳妥体面。可赵姨娘不知道从哪儿得了消息,跑到三妹妹面前一顿胡说,说什么那家人穷的很,将来如何辛苦,又说什么三妹妹若是嫁得好了,可不能忘了环儿,要拉扯环儿等等。”
迎春叹了口气:“三妹妹被她闹得头疼,又气又恼,倒是将三妹妹气哭了。毕竟是生母,纵使再不省心,也无法完全割舍。”
黛玉听完,倒是找了个机会,单独与探春聊了会儿。
“三妹妹,”黛玉温声问道,“你对自己的婚事,可有什么想法?”
探春抬头看向黛玉,眼中没有寻常女子提到嫁人时的害羞或扭捏。她的眼神清澈而坚定,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锐气。
“林姐姐,”探春坦然说道,“我的未来,既然老爷愿意给我商议,那我自己肯定要把握住。这世道,女子若想活得自在体面,就不能完全依附旁人。无论嫁给文臣还是武将,靠的终究是自己。”
她说到赵姨娘,眼中闪过一丝无奈,但随即又恢复了平静:“赵姨娘的话,我压根儿不放在心上。她是我的生母,将来若我真有能力,自然还是会照顾她,毕竟是血脉亲情。”
探春语气一转,带着几分冷峻:“但至于拉扯环儿这种事,说到底,还不是要靠环儿自己?他若是个争气的,自会有出息;若是不争气,便是再拉扯,也只是扶不起的阿斗。”
黛玉看着探春,心中不由得感叹。这个三妹妹,果真是个有大格局、大抱负的女子。
于是黛玉把开女学的事儿也告诉探春,果然得到了探春的极力赞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