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当年在杭州当判官时就看到了青苗法的弊端,老百姓因为交不起利息要被判决入狱,而年轻的苏轼必须亲手写下判决结果,每一次落笔对他来说都是煎熬,王安石的出发点是好的,而苏轼看到的是具体的执行,一个一意孤行意志坚定,一个选择和守旧党站在一起,新法设立,二人自然不可能一致。
刚刚说话的苏轼闭上了嘴
但是王安石的变法就真的那么坏吗倒也未必。王安石裁减财政开支、裁减军费取得了大成效,国家财政收入短时间内大幅度提高,据资料统计,宋神宗年间国库积蓄可供朝廷二十年财政支出,也就是说,积贫这一状况是有了一定的改善的。
天幕外的宋仁宗听呆了够花二十年,那是什么概念啊他在位这么多年,财政从来都是入不敷出的
王安石新法大兴水利,限制地主盘剥,部分地方的老百姓是受到了好处的。但是关键是,老百姓不会写文章赞美他啊,能够玩弄笔墨的终究是那些利益受损的文人,他们在宋神宗身边吵吵嚷嚷,宋神宗就去问文彦博“百姓获益,难道不是好事吗”
文彦博怎么说的“官家您是和士大夫共治天下,不是和百姓”
远在眉州的苏洵气得也想摔杯子,可低头一看,这个茶杯是自己专门托人从江南选的,还是忍了忍骂道“说的这叫什么话读的书都喂狗了”
军事上王安石推行强兵之法,使得北宋军队战斗力有了明显提升,成果当然也很明显,熙宁六年,王安石指挥王韶收复河、洮、岷等五个州,受抚羌族三十万帐,总计扩地两千,这放在整个宋朝都是很难取得的成绩。
北宋朝臣震惊了这这这,他们从来只有被按着打的份,竟然还能收回失地吗
但也有唱反调的“逞这般能耐有什么用,一打仗受苦的岂不是边关的百姓,不打仗才是最好的出路”
天幕对人不是没有影响的,一些原本意见不同平时不敢说话的臣子此时腰杆子硬气起来了“按照您的说法,我们别练兵了,等西夏打过来大家一起去投降,国亡了也不用自责,都是为了百姓”
朝堂上又吵起来了,虽然他们平时也爱吵,但一向好脾气的宋仁宗今天格外烦,难得出言制止了他们“吵什么吵有本事在这里吵架,怎么没见你们像王介甫一样指挥人去拿回两千里失地”
底下集体闭嘴,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来。
新法有弊端,也有不小的成效,司马光苏轼等人抓住弊端大肆抨击时还未见到成效,等见到成效时苏轼已经在黄州挖野菜了。
123噗哈哈哈,这么一看,老苏你多少有点活该
梅子酒怎么说呢,如果王安石当初不那么固执己见,能够听一听欧阳修、苏轼的意见,大家一起合作办事,也未必不能有个好结果。
喵呜楼上,苏轼选择站在了守旧派,司马光是地主阶级出身的,王安石要削减的就是地主的利益,利益不同,从根本上他们就不可能合作
眼看评论区要吵起来,明意及时出声这事儿怎么说呢,论政治才华,苏轼苏辙肯定是不如王安石看得远的,但也不代表他们就不是为国家着想的好官。我们不能以现代人的视角去要求古人,毕竟王安石很多政策在现在看来都很超前,在当时的环境下实行就势必面临着走样和阻挠。且王安石变法的本质是为了富国,王安石推崇法家,在某些政策上追求极端,苏轼推崇儒家,更提倡温和之道,苏轼看到了对百姓的伤害,王安石看到了国家长远的走向,在某种程度上不一定非得争个对错。
苏轼在黄州的时候写过一篇与腾达道书,里面就深刻反省了自己的错误,称自己年轻的时候少年意气,激烈反对新法,现在看来朝堂上缺的就是王安石这样锐意进取的人才,如今悔不当初,就算不加入也至少不应该再反对变法了。